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90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精选文案

admin 2023-09-30 11:22:02 59 阅读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1、    这个时候周朝立国已经几百年,就像普通百姓家亲戚出了“五服”也就不太亲了一样,各个姬姓诸侯对王室也不是那么恭敬了,就不要说那些非姬姓的诸侯了,更何况老爹周宣王在位几十年,为了加强对天下的统治一直在打仗,王室统治区域的军事、经济实力都不太行了,对天下诸侯的控制也开始不稳固。不过虽然自己的军事实力不太行了,但是没关系,经济军事力量都还可以慢慢恢复;对周幽王来说,想要统治无忧还有一个天然的利器,就是几百年来以周公旦推行的《周礼》为核心的一整套社会生活、统治秩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几百年来诸侯和天下百姓心中形成的对周王室统治权威的天然认可。

2、西周都城是镐京,各诸侯国遍布黄河流域。烽火点燃,各诸侯离镐京远近不同,不会同日到达,并聚在城下乱成一团。诸侯行军会有斥候前哨,断不会到都城后才发现没有敌情。甚至对于西周有没有烽火台也有人怀疑:为抗击匈奴,汉朝才开始设置烽火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

3、这个时候身边有一位奸臣怂恿周幽王,用烽火台博取美人一笑。

4、那么这个时候,周幽王和褒姒在干嘛。周幽王说亲爱的我给你看个好玩的,然后这一个月就过去了?送过礼物的大家都知道,我如果提前一个月跟你说,那么其实到最后的惊喜感就没有那么大了。

5、而且要美人不要江山这个选项,并不是皇帝直接选择的,更多时候是循序渐进的。

6、按照分封制下,诸侯确实是有勤王的义务,当天子有什么事的时候,必须要赶过来帮帮场子。但是人家诸侯平时也是有自己的事情的,他们要自己治理治下的诸侯国,不可能说到就到。从远在东方的齐国赶到王都,少说得3个月的时间。

7、此举惹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申侯联合缯国和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再次点燃烽燧,但诸侯都不再相信幽王,不派兵增援,最后,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也因此灭亡。

8、虽然烽火戏诸侯并不在很多史书中广泛流传,但是它却在高中教科书中出现了。要知道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是绝对具有官方权威性的的,是遵照史实来编绘的,所以烽火戏诸侯这件事绝对发生过,所以才会有学者将它编入教科书,为的就是教导。

9、一是烽火戏诸侯是否可能。我认为有可能。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距离较近的诸侯完全有可能动用常备军即诸侯的亲卫先行出兵勤王。这些地方离国都较近,勤王的速度应该就在朝夕之间,比如分封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诸侯国。而能在第一时间勤王的诸侯,一定对周王室的权威有着不容置疑的信仰,因此即便被戏弄了,碍于周礼也不会对王室在明面上进行发难,自行退去也不是不可能。

10、所谓“男人重后妇,女儿重前夫”,周幽王娶了褒姒以后,俩人天天腻歪在一起,很快,褒姒就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叫伯服。没有儿子还好,生了儿子,家庭伦理剧那一套情节就上演了。周幽王直接把原配夫人申后赶下了王后位置,又把两人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废掉,准备给褒姒和褒姒的儿子腾地方。

11、这个《史记》版的烽火戏诸侯流传最广,也基本被普通老百姓认为就是历史事实。

12、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笑了。周幽王因此很高兴,后来又多次点燃烽火,但诸侯因受戏耍,便不再来。后来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忙点燃烽火召唤诸侯救援,但是诸侯却都没来。犬戎斩杀周幽王,西周因此灭亡。

13、可惜的是,宣王做出的努力在周幽王时期被败得精光。或许是每一位君王都有一个远大的报复吧,特别是周朝这个分封制的国家,君主就特别希望自己在诸侯当中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最出挑的那一个。

14、西周的灭亡跟褒姒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原因是天灾人祸,申侯勾结外族犬戎,再加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跟烽火戏诸侯没什么关系!所以别再说周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女人才灭亡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利益收到损害才做出的事情,褒姒只是被拉出来背黑锅的女人而已,

15、这个家喻户晓的“狼来了”的故事,往往被看做周朝衰亡的开端。

16、钱穆之说颇有道理,诸侯在各地,有远有近,就算周幽王点烽火,也不可能同时赶到,而且古代军队行军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军则必然不会慌慌张张狼狈不堪。另外,诸侯赶到救援的样子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但钱穆之说属于情理方面的质疑,接着我们来看一组出土文物的记载。

17、  (赞赏付酬)本平台对原创版作品采用赞赏付酬机制,为尊重原创,赞赏所得全部付给作者。

18、  诸侯们一听,气愤异常,他们在心里咒骂了一通周幽王,纷纷带兵回去了。

19、周幽王本来就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君王,还特别喜欢美人,褒姒族人就找了一名美女,教她怎么取悦君王之后,取名为褒姒,送给周幽王。

20、在“烽火戏诸侯”中,褒姒成为周幽王灭亡的第一罪人,这到底是史实,还是男人们在权力征伐下用女子做了背锅的借口呢?

21、除了我们常说的为博美人一笑外,我觉得烽火戏诸侯是不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幽王想借用烽火来试探诸侯的反应,看看自己的权威?第一次点燃烽火,来的诸侯恐怕不多,此后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这可能是想看看山东诸国的态度。但很遗憾他并不知道狼来了的故事。

22、晁福林《论平王东迁》,《历史研究》1991年

23、攻打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很是宠爱。褒姒非常美丽,迷得周幽王心神荡漾,但是这个褒姒就是不爱笑,无论周幽王怎么博褒姒的欢心,也无法让褒姒笑一次,这可愁坏了周幽王。

24、    终于,平王二十一年(前751),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消灭了弟弟周携王。周平王完成了对周形式上的统但是,从此以后周只能控制洛阳周围一二百里的地区,实力还不如一个中等诸侯;西部的镐京附近的故国区域没有能力恢复,只好正式封护卫自己东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又赐封其歧山以西之地(其实就是给个政策和名分,这些土地都被犬戎占领着呢)但是,就是靠着这个政策,原本不过是在西边给国家养马看门的秦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旦两代人辛苦开创的推行分封制度的周王朝,实质上宣告了灭亡。

25、“烽火戏诸侯”为人所熟知是源自《吕氏春秋》:西周都城临近胡地,周天子与诸侯要约:建高台在王道,台上设置大鼓,如胡戎侵犯,击鼓相传,诸侯起而来相救。而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击鼓而诸侯兵至……没错!吕不韦的门客说是“击鼓戏诸侯”。

26、  在联姻上,周幽王娶了(大概他爸周宣王包办的)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立为王后(史称申后),并为他生了太子姬宜臼,在政治上,周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据说此人不太得人心)。

27、《吕氏春秋》、《史记》、《烈女传》是较系统记载“烽火戏诸侯”故事的。因为周幽王宠姬褒姒不笑,周幽王大伤脑筋,最终用点燃烽火,各诸侯紧急勤王,却发现是假情报,于是乱哄哄聚集在城下,狼狈不堪。褒姒见状,终于笑了……

28、最后原太子宜臼迁镐京到洛阳,从此开始了东周春秋战国的乱世。

29、烽火示警直到汉朝才产生,确定周幽王是点的狼烟而不是烧烤?

30、  看到诸侯们灰溜溜的样子,褒姒果真大笑起来。

31、而烽火戏诸侯的主角周幽王和他的宠妃褒姒也就成了昏君和祸国殃民的尤物的典型了。

32、周朝的都城建立在丰、镐,跟戎人相隔得十分近,于是就与各路诸侯作了一个约定,在大路上建筑起大土台,放置一面大鼓在上面,无论远近的地方都可以互相听见鼓声。即使戎寇到来,只要击鼓把鼓声传开就可以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就都会前来解救周天子的危难。有一天,戎寇真的来了,周幽王就击起鼓,各路诸侯的兵马都大量地赶来,褒姒就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她很喜欢这种做法。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颜,因此屡次击鼓,诸侯们的军队多次到来解救,但是都没有看到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临,周幽王击鼓求救,但是诸侯的兵马都不来了。周幽王的尸首被发现在骊山下,这件事成为了天下的笑柄。

33、    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和统治正义彻底灭亡。

34、按当时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和权利,若真有诸侯带领大军赶来都城发现被戏弄不就直接反了,还用戎狄来操刀?

35、因为没有经历过挫折,天然就有继承的优势,所以不知道珍惜。

36、这时候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乱作一团,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周幽王为此数次戏弄诸侯们,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37、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下台后,年幼的周宣王即位。在四十六年的统治生涯里,周宣王向贵族们让渡了很多权力,以至于到了他晚年的时候,整个王朝陷入了十分混乱的局面。但是周朝并没有亡在他的手中,而是亡在了周幽王的手里。

38、历史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烽火戏诸侯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

39、  周幽王原来的王后是申后,她的父亲申侯是申国的国君,他见幽王废了自己的女儿,非常不满,便联合了缯国和西方的夷族犬戎国,共同起兵进攻周朝。幽王听说这个消息,惊慌失措,他叫人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可烽火点燃了,却不见有人来救援。原来是各诸侯国害怕再次上当,都不肯出兵了。

40、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集结部队作战,但在骊山下兵败身死。(关于到底谁先动的手,还是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周幽王先讨伐申侯,但不排除是申侯后来推卸责任的托词。)

41、虽然就此断定烽火戏诸侯是假的还不够有力,但是在《竹书记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似乎也在说明着真实的历史。

42、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中,据说是周幽王时期的史官史伯讲述的,史伯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幽王八年,正是褒姒受宠的时候,距离幽王战死,西周灭亡还有三年。

43、《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44、即使是近在咫尺的几个诸侯,要赶来,也不可能是一个人,车马士兵粮草,准备起来又得十天半个月。再加上烽火传播的速度,没有几个月,根本到不了。当然这个时间还是一个最保守的估计,实际操作起来,数年时间都有可能。

45、可是,偏偏总有那么些个诸侯国占着自己的身份,对宗主国的君主甚是无礼。周幽王气不过,于是做了些出格的事情,以此来彰显自己宗主国的地位。

46、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47、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只在史记写道,是因为这个故事离《史记》成书时间最近。烽火戏诸侯讲述的差不多是临近三国时期的时候,而史记的描绘,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间段,所以就把它收录其中了,但是《史记》是一个非常具有权威的历史性史书,所以他所描绘的史实应该都是真实的。

48、赵九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师从李山老师。

49、逻辑问题,天子有难即使点了烽火,诸侯风尘仆仆的赶到也得十天半月了,那时没有敌军也正常啊,周王天威战胜了戎狄也能说过去。

50、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51、日本历史学家平势隆郎在写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一书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他认为,国君能够这样戏耍诸侯,需要有很强的君权。但这在春秋时代是不存在的。君权到战国时代才得到空前的加强。所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战国以后的人编造的。

52、钱穆之说颇有道理,诸侯在各地,有远有近,就算周幽王点烽火,也不可能同时赶到,而且古代军队行军都有哨骑,前方探路的侦察兵如果发现没有敌人自然会报告后方的大军,大军则必然不会慌慌张张狼狈不堪。另外,诸侯赶到救援的样子实在没有什么可笑的。但钱穆之说属于理论,接着我们来看一组出土文物的记载。击阅读精彩内容:中国究竟有多少男女在出轨?

53、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54、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是作为周代西周与东周之间一个重要的节点而被记入了历史书之中的。但这件事是否真实发生,一直有人质疑,如果纯从逻辑角度来分析的话,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很可能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是假的。

55、在战争到来的时候,会在防御工事上举起火把,向下一个堡垒传递信息,这就是烽火。这样一个个的传递下去,远在地图另外一侧的人就知道敌人进攻过来了。最典型的烽火台就是长城上的了,烽火台不光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防御的作用。

56、西周的灭亡跟褒姒没什么关系,真正的原因是天灾人祸,申侯勾结外族犬戎,再加上周王室日渐衰微。跟烽火戏诸侯没什么关系!

57、随后,为了博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再后来,申后带着儿子宜臼回到了娘家,为了替外孙夺回太子之位,势力强大的申侯联合了缯国和西戎,讨伐周幽王。情急之下,幽王再次点起烽火,却再也招不来各地诸侯了。就这样,原本就已经破败不堪、风雨飘摇的周王朝在一瞬间崩塌。

58、姬昌力大无比,拉着车朝西边一口气就走了301步,突然跌倒。

59、关于西周灭亡的过程,几部史书的认识基本是相同的,即西周内部发生了内乱,几个诸侯国向周王室发难,最终幽王、褒姒、伯牙身死,废太子宜臼称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但其中比较大的分歧在于幽王等人死于谁手。《史记》说死于犬戎,其他史书说死于平王,《竹书纪年》中还有二王并立的记载,那么到底哪个更加合理?聊聊我个人的观点。

60、周幽王朝政昏暗,喜爱声色犬马,加之被诸侯所痛恨,因此申侯、鄫国引来犬戎时,无人相救,西周被灭可谓正得人心。周平王继位,感激还来不及,哪有工夫去追究申侯弑君之罪。而且还编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证明周幽王死得其所。

61、传统文献上记载,夏朝的时候,一个姓褒的神仙变成了两条龙,这两条龙在夏朝的宫殿上翻云覆雨,流了一地的水,这种水叫做“漦(chí)”。夏朝人看到后,就把龙漦装在罐子里,放在了阴凉通风处。结果这个龙漦的保质期也真是长,一直存到了殷,又从殷存到了西周,存了几百年。

62、晁福林《清华简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历史研究》2013年06期

63、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史称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则在携地拥立周幽王之弟(另说其子)姬余为王,是为周携王。直接导致周王室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

64、两个不同国家的烽火台的信息是否公用也存在问题,烽火从镐京经过晋国传到齐国,齐国看的其实是晋国的烽火,那我如果是齐国的,我怎么判断是你晋国在搞事还是周天子出事了?关于战争的重大事件,在史料中并未提及。

65、烽火戏诸侯虽然是一个历史史实,但是却是一个已经覆灭的国家的故事,而很多地方的历《史记》载多半是有关于自己国家的事,都是自己国家内部发生的真实事件,所以很少会把这个别的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记入自己国家的史书。

66、后来知道犬戎真的攻打镐京,急急忙忙过去也来不及了。

67、“烽火戏诸侯”而亡国,其实比较符合后世文人所说的“红颜败国”。主旨是提醒国君不要沉湎于声色之中,要远离祸水,远小人,亲贤臣,如此才能治理好国家。当然,这是编这样故事的核心思想。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68、烽火台防的是敌人,并不是防止自己手下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周天子对诸侯国还有一定控制)。在国家境内,为何要建立起烽火台。

69、因为这个著名典故,让褒姒这个弱女子成为周幽王灭亡的第一罪人。但是根据后来史学家对历史的分析,以及出土文物的证明,才发现所谓的因为褒姒而发生的烽火戏诸侯事件不过是子虚乌有的虚构之说。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既然说历史,那么我们还是来看历史。

70、后来,犬戎真的来侵犯了,周幽王慌忙令人点燃烽火,但是由于之前的戏耍,诸侯们都没有前来救援,于是犬戎攻破了镐京,并杀死了周幽王,西周政权就此结束。

71、周幽王是个昏君,贪婪又不认真履职,信任奸臣虢石父,将政治大事都交给他。而虢石父一边拍周幽王马屁,一边大肆敛财,引得百姓们强烈不满。

72、大家都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愚弄诸侯讨褒姒的欢心,把西周的灭亡归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讨褒姒欢心的的事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73、再者说修建长城之前不可能存在烽火台,而长城最早也不过春秋时期,张冠李戴之事太史公没少写。看看《吕氏春秋》的记载:“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这里是击鼓示警

74、但这个明确记载在历史上的烽火戏诸侯可能并不存在,很有可能就是后人编造的一个故事,那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75、但申国国君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妹夫是个小心眼的君主,因为自己骂了他几句,就御驾亲征来攻打自己。没办法,在打不过的情形下,申国联系了西戎,他们联合起来打退了周幽王,并且一直打到周国的国都。周幽王在败退的途中,死在了乱军之中,周平王在国都匆匆继位,为了避免战祸,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洛邑也就是洛阳,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东都。

76、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77、关于这两个烽火戏诸侯的史载版本,史学家提出质疑。一代史学大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首先对权威史学著作《史记》的记载“烽火戏诸侯”提出质疑,他认为:“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78、话说西周的周幽王是个昏君,每天除了花天酒地就到处拈花惹草。这时有个叫褒响的人想去劝谏,没想到劝谏不成反被关入大牢三年,褒响的家人就想办法,知道大王喜欢漂亮女人,就寻觅了一个叫褒似的女人给周幽王,这才把褒响解救出来,皇上得此女人真的是龙颜大悦,可惜这个女人是个冷美人,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可她就是不买帐,于是让下人悬赏出个能让美人笑出来的主意,必有重赏,这时有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出了一个戏点烽火台的馊主意,周幽王也是没办法就死马当活马医,就让士兵把烽火台点燃,没过多久就见众诸侯气喘吁吁地带着救兵赶到,没想到冷美人看到众诸侯狼狈的样子还真笑了,这就有了后来人们广为流传的“烽火戏诸侯”。

79、   “文学鉴赏与写作”微刊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教授璩静斋创建,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公益平台, 能让你我在尘世的喧嚣之外,觅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80、大家请放心,烽火这东西可能打新石器时期就有,站在一个土台子上舞动火把就是烽火的前身。所以周幽王举烽火这件事至少在物质层面是可以的,周幽王作为一国之君知道烽火也不足为奇。

81、皇帝要美人不要江山一般都发生在一个朝代的末期,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大多数朝代末期的皇帝,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官N代,从小身在深宫中,长于妇人手,被保护得太好,很难体会人间疾苦。

82、因此,无论是烽火戏诸侯还是鼓声戏诸侯,这都是后人杜撰出来戏说而已。就如同纣王和秦始皇一般,胜利者为了掩盖自身的肮脏,于是拼命地往他们身上泼脏水。

83、这个小孩长大以后,那真是美得一塌糊涂,美得极具杀伤力,褒国的君主见了以后也很喜欢,就把她纳到宫里。后来,周幽王讨伐褒国,褒国打不过,就把这个美女进献给了周幽王。不久后,周幽王迎娶了这个美女,她就是褒姒。

84、周幽王于是便采纳了虢石父的意见,陪同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令士兵点燃烽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各地诸侯以为犬戎来犯,连忙召集兵马赶来救驾。然而,当各地诸侯赶到骊山脚下后,却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子也没有见到,反倒是山上传来阵阵礼乐之声,周幽王和褒姒正在山上饮酒作乐。

85、三是周幽王是否昏聩到烽火戏诸侯的地步。关于幽王,有一个共识是他与原配王后是一场政治婚姻,按照周朝礼制,嫡长子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幽王废后,立褒姒为后,以褒姒之子为太子,很可能不是昏聩,而是一种对形势的误判,他高估了周王室的权威,高估了自己对于诸侯国的震慑。实际上国人暴动之后的周王室,已经不复往日的荣光了,厉王的回归已经宣告了中央权威时代已经结束。但褒姒是褒国进献的,诸侯对于烽火的反应也也可能给了幽王一种错误暗示,从而导致他犯下大错。因此我觉得,烽火戏诸侯不是因为幽王昏聩,可能是因为他的政治上的不成熟,帝王心术的不熟练。

86、此竹简上并无“烽火戏诸侯”之事的记载。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称,史学界对“烽火戏诸侯”曾有过质疑,认为《史记》中所载只是“小说家言”。清华简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支持这种质疑,从而部分推翻《史记》的记载。

87、周幽王的目的达到,也很开心,从此次开始,周幽王数次拿烽火台寻开心,慢慢的,诸侯们因为受到了戏弄,就渐渐不来了。

88、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会认为区区一个美人,不会对自己的江山有什么影响,他们太过于轻敌而放任自己的欲望。

89、接下来太史公叙述了烽火戏诸侯幽王被杀的事,此事流传千载,也有前人质疑,俗人从各路诸侯的《世家》中看到:鲁说“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郑说“二岁,犬戎杀幽王於骊山下,并杀桓公”。齐说“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雒。秦始列为诸侯”。燕说“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管蔡说“釐侯三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小诸侯陈说“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因东徙,益卑,诸侯畔之。秦始列为诸侯”。更小的诸侯曹说“平公七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东徙。秦始列为诸侯”。救驾有功的卫说“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较详细也是最大的利益一方的秦说“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废太子,立襃姒子为適,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国。”有说欺的,有说叛的,有只记事的,无一家说“戏”的,孤证难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