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41句元曲三百首读后感精选文案

admin 2023-12-21 11:26:00 59 阅读

元曲三百首读后感

1、暮云楼阁画桥东,渐觉花心动,兰麝香中看鸾凤。笑融融,半醒不醉相陪奉。佳宾兴浓,主人情重,合和小桃红。

2、 我大约是从2013年开始读诗词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很多都是在每天坐公交城铁时背的,那时一直都坚持背现在觉得有点慢,现在背的少,读的多。读完《元曲三百》准备精读《玉台新咏》,把汉魏晋南北朝的诗过一遍。

3、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4、青蚨:即钱。晋干定《搜神记》,青蚨为虫名,形如蝉,生子于草叶上,若取其子,母即飞来。如用青蚨母虫的血分别涂在钱上,用其购物,所付母钱、子钱都能飞回。

5、此曲系作者辞官后写的。他辞官是因为看透了“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的官场险恶。当时一个处于高等民族地位的官员,尚总感到这种朝不保夕的危险,于此可见元朝上层统治集团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矛盾与倾轧。因此,避开是非之地,找一个桃花源式的生活之处成为作者远祸保身的理想。这支曲子深刻反映了当时为官者的这种心态。

6、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鹕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7、也许是研究元曲的人较少,这本《元曲三百首》只有注释,没有译文和时代背景,书中的元曲在小学古诗必读和课本中很少出现,读起来有些费劲。建议给小学生读的元曲不要这么多,100首就够了,最好能像宋词唐诗那样加以译文和背景。

8、[写作背景]这首[山坡羊],是原作的第二十首。

9、[写作背景]这支小令是作者以《闲居》为题的[双调]沉醉东风小令三首的第三首。

10、金装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绿杨影里骤骅骝。得意秋,名满凤凰楼。

11、《元曲三百首》是一部文选型作品,全书共选入元好问、杨果、珠帘秀等。70位作者的291首作品,以及无名氏13首,共收录304首元曲。所有曲目按作者进行分类,每个作者名下都有相关的人物生平及创作特点,每篇作品下都有相关注释及名家赏析。

12、作者心羡“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这是作者心目中的净土,“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是作者向往的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两组鼎足对形成极丑和极美的强烈对比,显示出世俗的肮脏和尘外的高洁,从而饱满有力地将整套曲子的感情和气势推到高潮。

13、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面。叩逋仙,访坡仙,拣西湖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14、梁园月:即梁园的月色。梁园,西汉梁孝王所建。孝王曾邀请司马相如、枚乘等辞赋家在园中看花赏月吟诗。

15、马致远的《秋思》从思想内容上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利用元曲语言俚俗明快、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

16、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17、乍看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何事作者没有明讲,我们可推知其所怨乃是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

18、根据我本人多年来的喜好,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记忆,本人将描绘自然风光及离愁别恨等情感类别的诗词,统归为婉约派。

19、元曲顾名思义是曲子,其用词通俗,民间哩语多,趋近于民歌,像我这样的水平也能读懂十之七八。通俗化的文学不是更贴近民众的心呢!

20、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21、[写作背景]此三曲是作者因题起意、即物取喻之作。“干荷叶”又名“翠盘秋”,为刘秉忠自度曲。刘秉忠生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卒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曾隐居武夷山为僧,后云中(今山西大同),时元世祖在藩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邀与同行,遂留侍世祖左右。至元元年(1264),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预中书省事,为元朝的开国元勋,但始终过着斋居蔬食的生活。从这样的经历来看,他在这三首曲中所表露的并非一位金遗民或宋遗民悼伤亡国、眷念前朝之情,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生命的短促、人事的无常、朝代的更迭所怀的梦幻泡影之感。这是一位参与缔造王朝、饱历世事沧桑而又曾皈依空门、深受佛家洗礼者对自然界和人世间的观照和感慨。这里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元军攻占杭州在1276年,而刘秉忠此时已亡故,未及见南宋亡后的杭州景物。所以此处所摘的第三首曲子乃是以一个胜券在握的征服者的宰辅对南宋的覆灭遥作凭吊而已。

22、元曲顾名思义是曲子,其用词通俗,民间哩语多,趋近于民歌,像我这样的水平也能读懂十之七八。通俗化的文学不是更贴近民众的心呢!

23、著名的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必有一代之文学。”相信大家对唐诗、宋词都比较熟悉,文学,乃一个国家对他的文化的代表,你想,那美国能有唐诗吗?显然是不能的,我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渊源的历史,但是无法有一种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情,这种蕴含着一个朝代的文化底蕴的文字就应用而生,你看那现在这外国人对中国的宋词、唐诗,都很好奇,都很敬佩,关键,他们实在没有呀。我苟认为无论哪个朝代的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气,列如:汉诗的雄气,初唐的华丽,盛唐的浪漫,晚唐的忧愁,宋词的豪壮(太多了),元曲呢吸收了前面罗列的文采,采万家之笔,吸万家之风,独成一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4、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25、[译文]手持鱼形玉符,腰扎白玉带,罗袍扣得庄严齐整。黑色车盖,红色旗帜,位居五侯,身负重任。指点万里山河在我笔尖头,正是建功立业得意之秋,要为帝王分忧。(注:‘喜春来’为曲牌名,又名‘阳春曲’。)

26、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

27、[写作背景]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所以,此曲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作者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了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不识字”的“渔夫”,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在任何黑暗的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

28、这本书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并且在理论上也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在很多问题上都颇具创见。

29、晚春时节的“一阵风,一阵雨”,就要把春天带走,而不是“风雨送春归”。风卷起满城飞絮,雨摧落花满城。这形象地点化出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突然听到纱窗外杜宇声声啼叫,“不如归去”,希望杜宇把春叫回去,春欲归去,又是暮春时节,时间的流逝特别快,更带惜春之情。

30、要想更进一步了解胡祗遹,只有深入地去读他的《紫山大全集》,但可惜的是,我市并没有该书藏本。不过,在寻觅过程中,发现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从中知道,文渊阁藏有该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应该有此书。影印本标注为:(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9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另外,古籍网,河南官书网,三怡堂丛书亦有《紫山大全集》。

31、《元曲三百首》是一部文选型作品,全书共选入元好问、杨果、珠帘秀等。70位作者的291首作品,以及无名氏13首,共收录304首元曲。所有曲目按作者进行分类,每个作者名下都有相关的人物生平及创作特点,每篇作品下都有相关注释及名家赏析。

32、客有吴吹洞箫,明月沉江人雾晓。湘灵不可招,水云中环珮摇。

33、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34、《秋》是一首描绘西湖秋景的佳作,作者一反悲秋惯例,用清峻秀丽的文笔尽情摹写西子湖的秋光秋色,真可谓秀色可餐,美景如云,令人陶然而忘其身了。那浓艳的色彩,如画的山水,寥阔的境界,全都染上厚厚的一层秋意,令人神清气爽。

35、《湖山夜景》曲写夜之静谧、萧索,却不是一味地用森冷的词句去正面描绘,更是多处采用象声词来进行反衬。突出了湖山月夜少人迹的特点。

36、[译文]山中砍柴的樵夫一觉醒来月亮已经落下去了,渔翁登上山来找他。他对樵夫说,你把那砍柴的斧子扔了,我好把那渔船丢弃。一起去找个安安静静没人打扰的地方闲坐着。

37、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农家乐,种瓜与浇麻,关心生产,关心老农与庄稼。既有生活情调,又有社会内容,昭示出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表现出他不满当年时局,不愿与浊世中的政治交涉,宁可到醉梦里去寻找心灵的栖处。

38、[译文]年复一年在牛背后耕作扶犁,近日里可使农夫懊恼之极。稻苗肥壮正等着杨花吐穗,苗都要枯死了,却是响晴的天不下一丝雨。可恨苍天不顾人们渴雨的急切心情,让残霞把要下雨的白虹冲断,云朵向南飘去。农夫们注视着那片白云,盼望能在人间降下三尺好雨。

39、[作者简介]卢挚(约1242-1314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先祖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后世居河南。初为世祖侍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散曲与姚燧比肩,人称“姚卢”。今有李修生《卢疏斋集辑存》。现存小令一百二十一首。

40、作者假借歌者之口,运用白描手法,画出了王公贵族的丑恶行迹,抒发了内心对于渔肉人民的统治者的愤恨,表现了一代文人与统治者泾渭分明的立场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