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41句黄宗羲精选文案

admin 2024-01-13 14:12:14 59 阅读

黄宗羲

1、首先,它意味着反对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过度控制、攫取社会资源。正所谓“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反对政治权力过度侵入社会的倾向,同样存在于近世儒学政治思想传统之中,如朱子指出:“古人立法,只是大纲,下之人得自为。后世法皆详密,下之人只是守法。”(黄宗羲)。

2、家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于其逝世后次日早晨,将遗体安放在石床上,白衣散发,不用棺椁,不加被褥,纸幡、纸钱等一概不用,就这样封闭墓室。

3、“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队侵占厦门,杀害我军民共约7000人”

4、马士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奸臣,但最后又在抵抗清军中殉国(黄宗羲)。

5、随着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崇祯以发披面吊死煤山,明王朝北京政权垮台。接着,山海关外的女真人在汉奸吴三桂的向导下破关而入,赶跑了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乎的李自成。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往南方,据半壁江山抵抗清兵,先后建立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第一个建立的弘光政权,是由凤阳总督马士英扶持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其爹被李自成的大顺军给下火锅吃了,见平馨论《砸人家饭碗,后果真的很严重!》)在南京即皇帝位。而为马士英策划这一切的,是蛰居南京乡下的阮大铖,因此阮大铖很快得到起复,官居弘光小朝廷的兵部尚书。弘光朝政遂为马阮二人把持。阮大铖上台,终于一吐自崇祯元年被罢官以来十七年的怨气,炮制“顺案(既是指李自成的“大顺”,又是为当年崇祯钦定的“逆案”翻案)”,要把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签名的一百四十人全部杀头。

6、阉d伏诛后,崇祯为黄尊素平反昭雪,追赠黄尊素为太仆卿。但这些都无法抚平黄宗羲内心巨大的创伤。家庭的巨大变故,使他对明王朝封建帝王高度集权的黑暗统治深深失望。

7、谁知,一来到南京,竟是自投罗网,直接让阮大铖给关了起来。

8、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矣。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9、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遗民。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10、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11、黄宗羲在风尘仆仆赶往乡下避难的路上,接到老师刘宗周绝食的消息,他立马调转方向,日夜兼程地徒步两百余里赶往绍兴城。到绍兴才得知老师因为绍兴城已降,故避之不居,迁到乡下,黄宗羲又马不停蹄赶路,终于见到老师刘宗周最后一面。

12、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余姚现在宁波下属的一个县级市。从这点来讲,我个人觉得宁波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考到黄宗羲,也不算太过分。毕竟,黄宗羲是当地知名的历史文化名人,普通老百姓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当然,从考查角度来讲,考黄宗羲所处的朝代,确实细了一点,对于只知其不知其二的老百姓会有难度。

13、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意识第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

14、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古人大多把君臣父子视为天经地义之事。但也有一些离经叛道之人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反思与抨击,例如三国的阮籍就写了一篇《大人先生传》,里面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指出所谓的君臣之道只是统治者用来“束缚下民”的手段;东晋时又出了一篇《无君论》,作者鲍敬言在这篇惊世骇俗的文章中说:“夫强者凌弱,则弱者服之矣;智者诈愚,则愚者事之矣。服之,故君臣之道起焉;事之,故力寡之民制焉。”揭示了“秦政制”的本质在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君主专制不过是强者用来欺凌弱者,智者用来欺诈愚者的工具罢了。

15、黄宗羲认为“君为臣纲”乃是一种荒谬,君臣只存在职分上的关系,在职则为君之师友,离职则成为路人,并不像父子那样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联系。君与臣其实都是公仆,不过是“名异而实同”而已。然而封建君主专制却把君臣比作为父子,认为臣子的生活、生命都要仰仗于君主的赐予,这种变态而畸形的价值观乃是思想控制的产物。

16、黄宗羲小时候很皮,不像正经书香门第家的子弟一样,一心只读圣贤书。

17、黄宗羲执笔书写的《明夷待访录》,是反思上古明月、晚明悲秋的一脉万古长恨水。黄宗羲向三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发出超越时代的挑战。他尖锐地指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他认为这是极端荒谬的。黄氏大胆指责:“岂天下之大,于兆民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姓乎?”

18、最终,许、崔、李等人都依法伏诛,黄尊素沉冤昭雪,大仇得报。

19、阮大铖前几年才被复社整得抱头鼠窜,如今重新掌权,当然要好好报复,于是编了一份《蝗蝻录》,公开抓捕以黄宗羲等为首的签署《南都防乱公揭》的文人。

20、所谓治法,在黄宗羲那里亦被称作三代之法、天下之法、无法之法。治法诸名,正从不同面向揭示了其特质所在。“三代”凸显理想渊源,“天下”昭示立法精神,“无法”突出宽简之质。其中“无法之法”的理解,乃与治人、治法讨论直接相关的。综观《待访录》文本,黄宗羲所谓“无法之法”,大致可析出三层含义。

21、可见,洛克反对君主制有破有立。他比黄宗羲反专制思想只“破”未“立”更进一步,他的反君主专制的全面性是他所处的国度及所获得的思想资源的丰富性形成的学术优势。

22、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23、父亲遇害第二年,明熹宗病逝,其弟朱由检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崇祯。

24、怎么说呢,为了让司机大哥们了解下是否真的如此,出题人还是挺人道的。

2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就是这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杰出代表。这三位思想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早年都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都隐居著书立说。

26、洛克也看到了政府收税的不合理的一面,他认为每个个体在自然状态下应拥有财产的天然权利,政府制订赋税制度与收税,即“政府存在的目标是为了保护财产权利。”因为财产是先于政府存在的,因此“政府并不是财产权利的唯一来源”。既如此,政府也不能随意挪用个人的财产,随意增税。在这里,洛克的思想与黄宗羲的思想分叉了,黄氏只注意政府税收的加重产生的不合理性,以及变革后反复加重负担的规律性。而洛克则追问政府为什么要收税,本来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体的财产权利,因此必须对政府的行为和权力加以制约。政府不能随意拿走个人的财产,不能随意增加税收。洛克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主体可以在没有政府的状态下存在。因此在洛克的理论中,私人与政府的关系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理喻中的从属关系。政府的重要性在洛克这里被大打折扣了。洛克强调,为了保护私有财产,政府的赋税制度与收税必须通过法律予以限定。

27、当时的明朝遗民都笑话批判黄宗羲,我觉得黄宗羲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时代的发展,再说当时的清朝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进行汉化,并没有把汉人当做异类加以排斥。

28、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七月,85岁高龄的黄宗羲安详的告别人世。其子黄百家遵照父命将其“裸葬”,不用棺椁,不做七一切丧葬旧俗不用。浙东化安山上,黄宗羲的坟墓紧邻其父黄尊素。绍兴一别70年后,父子再次于九泉之下紧紧相依,细细叙说……

29、建构政府时所遵循的形式与限制就是宪法的定在,它在本质上高于其所创造的政府的行为。

30、黄宗羲晚年讲学和著书的龙虎草堂就在其父亲墓旁,余生中他与父亲为伴

31、黄宗羲讲学处—宁波白云庄在拂水山庄绛云楼下,黄宗羲受到了庄主和庄主夫人柳如是的热情款待。据他观察,这一对老夫少妻并没有如外界传言的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缝,只是两人的年龄似乎颠倒了过来,钱什么都听他的夫人的。这对夫妇在经历了那么大的家国之变后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让他感动。可以想象他的造访给垂老的钱谦益带来了多大的惊喜。黄宗羲东林遗孤和抗清义士的双重身份,燃起了钱谦益滔滔不绝说话的愿望。黄住在山庄的那几天,成了这个孤独的老人余生中最为快乐的一段时光。而乱世中的那一脉书香——关于书,他们有多少的话好说啊——则让这两个年龄悬殊的文人(钱谦益大黄宗羲二十八岁)的眼里跳跃起快活的火光。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黄即来拂水山庄长住,为期三年,两人一起做个读书伴侣。这个倡议自然得到了颇多男儿气的柳如是的支持和热切的呼应。以一个女人特有的细心,她还授意丈夫以一种不至让人难堪的方式资助给了黄宗羲一笔钱,以作他来回的盘缠。归后不久,黄宗羲在写给钱的一首诗里如是回忆盘桓拂水山庄的那几日留给他的美好记忆。可惜的是还没等到黄宗羲践约,这年十月,绛云楼的一场大火把楼内的宋梓元刻悉数化为一缕云烟。书已成烬,盟约落空,让黄宗羲一想起来心里就隐隐作痛。在晚年写作《思旧录》时,检点往事回首平生,他还对此事不能释怀。到了第二年九月,从舟山方向传来的消息,那个草台班子一般搭就的山水殿堂已经土崩瓦解,太傅张肯堂死了,好友吴钟峦死了,定西侯张名振和兵部右侍郎张苍水护卫鲁王杀出重围流亡到了厦门、金门一带。这一消息几乎是预料中的,只是它在两年后的秋天才姗姗而来似乎捱得太长了一点。

32、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33、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34、那时候的黄宗羲一直没什么烦恼,快快乐乐的度过了九年无忧无虑的“官二代”生活。

35、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36、在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后来康熙皇帝三次请他出仕,他都拒绝了。跌宕起伏的生活已经磨平了黄宗羲的棱角,那个在盛怒之下公堂刺阉d的热血少年已不在,那个胸怀壮志反清斗争的斗士也不在了,只有夕阳下拿着书卷在学堂里细细品读的老夫子了。

37、杀父之仇得报后,黄宗羲与同难东林d之后,集体在诏狱大门前举行告慰先人仪式,宣读祭文,齐声痛哭,围观群众纷纷落泪,哭声一直传到紫禁城,崇祯哀叹:忠臣孤子,甚恻朕怀。秋天,黄宗羲带着父亲的灵柩从北京千里迢迢南归,在老师刘宗周等人的帮助下,将父亲下葬。作为替父报仇的象征,黄宗羲还把崔应元的胡子祭奠在父亲的灵前。

38、黄宗羲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

39、“三角梅,古时称它为’九重葛’,北方多叫’叶子花’、’三角花’,香港则用译音’宝荆’称之”……

40、如前所述,黄宗羲所称之法,乃就一制度系统与制度典范而言,并非泛指一般性的法律条文。因此,西方早期古典宪政的理论视角,应该是理解黄宗羲法思想一个相对合理的理论比较定位。已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定位黄宗羲的法政思想,如秦晖指出,《明夷待访录》对君权的限制虽不能与现代议会相比,但较之西方中世纪贵族政治的“大宪章”却要大大超过。美国宪法学家麦基文指出,人民藉直接明确的制宪行为创造宪法的实体,是为宪政之“自我意识阶段”。然而这个最后阶段只是更老、更悠久的历史阶段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