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61句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精选文案

admin 2023-10-15 10:59:03 59 阅读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小西庇阿斯篇》(论有意做坏事比无意做坏事更坏)

2、城邦的正义。人们由于分工不同,结合在一起满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从而就组成了国家。分工不免产生阶级:

3、  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只是作为拓扑几何的著名范例而被充分研究,作为几何图形的性质它们是清晰、间单、甚至是优美的,但人们对它的所表达的事物性质却迷惑不解,几乎所有的数学家,哲学家,爱好者都对它的性质着迷,但难于理解这种简单的几何图象所表达的神秘性质:两个面如何是一个面?一个面又如何是两个面?它们是从形式的流变中的揭示了几何学的哲学,用几何学的方法表现了最深刻的哲学原理,这种西方哲学和几何学所未充分了解的秘密却在古代中国思想家中得到了充分的领悟。如果我们把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进一步进行抽象的综合,即去掉它们的空间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加抽象的思想图式,它就是中国太极图 (见附图)。它抽象地表达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绝对性质——阴与阳和它们的统这就是古老的中国理念“道”和“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太极图和老子的这段话的对应性令人惊叹,这不是图形和语言的牵强附会,而是理念的一致。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表现了阴阳的流变统一过程,但却没有产生表达这种思想理念的结果,因为西方哲学中缺少这种理念,中国哲学有这种超越的思想理念,但是没有清晰的表达方法,因为中国古代缺少充分发展的几何学,只能用简单的图式表达最透彻的哲学思想,这不是图式的神秘,而是思想自身所具有的透视性的深邃性。借助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太极图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可以被更形象地表示出来,而借助于中国思想的理念,几何学的原理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对一些近代几何的概念如非欧几何、射影几何、变换群等等,都可以有较好的理解,甚至对一些复杂的数学物理思想如物理空间等都可以有助于理解,实际上有一些在现代科学最前沿探索的学者都自觉地从中国思想理念中寻找启示,如浑沌理论,非线性理论等等,或许中国思想将给予我们更深刻的东西。(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4、世界上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颜色也是有差异的,味道可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千万个苹果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个东西使苹果长成了苹果,而不是梨。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苹果的现象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个模型在驱使着每一个苹果都长成这个模型的样子?

5、  柏拉图的形式理念最终没有得到清晰的展开和表达,虽然柏拉图以对话的方式反复辩论,最关键的问题是比喻无法清晰地表达理念与真实的事物之问的过渡——“分有”,事物的理念可以在思想中被想象(回已),但无法用形式自身表达身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画家和诗人也只是模仿具体的事物,不能表达理念自身。空间形式的表达是由几何学实现的,虽然西方的几何学在古代就有了充分的发展,但那只是静止的几何学(平移变换的欧氏几何),远没有达到对流变的形式的认识。柏拉图虽然可以从其它的希腊先哲中吸取关于事物的变动不居的思想和几何知学的知识,而且也有对几何形式、事物属性的变化和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模糊认识(蒂迈欧篇),但他产生没有形式流变的思想,更说不上有效的形式流变的表达方法,他始终在形式与概念之间徘徊。一直到近代拓扑几何中才有了对形式流变的发现和研究,这首先就是著名的莫比乌斯带(Mobiusstrip),因德国数学家FerdinandMobius(1790-1868)而得名。取一根纸带将其两端扭转180度粘接起来就是一个莫比乌斯带:在每一个局部纸带上都有两个面(阴与阳),但对于整条纸带来说却只有一个面,它简单而神奇地将阴与阳合二为一!(参见附图)如果用一根可以任意拓扑变形的管子代替纸带,我们仍可以实现这种容器内外(阴阳)面的粘合,但是不能把管子两端用翻转内面的方法粘接起来,那样只能得到一个像轮胎一样的空心环,我们必须把管子的一端从管子从它自身穿入后再将两端粘合,这就是只有一个面的克莱因瓶Kleinbottle,因德国数学家FelixKlein(1849-1925)而得名。

6、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7、由于柏拉图学园的长期存在以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对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沿袭,使柏拉图的作品基本上都得以流传至今,与德漠克利特著作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8、这种四阶段的划分——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在一条线段里面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可以将这条线段看成是一条垂直的线段,有低层次也有高层次。人的认识,就是沿着这条线段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升的过程。这个攀升的过程要费力,要承担痛苦,但是人们甘愿承担痛苦,人的理性甘愿承担此种痛苦,因为它要追求自由。越是到达高的层次,人就越自由,所以柏拉图将这种认识过程比作爱情和生殖力,是一种内在的冲动。但是却不像爱情和生殖力一样是来自本能,而是来自理性,乃是一种理性的冲动。

9、柏拉图认为,人对真理的认识,不是源于人们的感觉,因为人的感觉瞬息万变,是梦幻泡影,无法获取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存在于天上即神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最著名的理论观念:理念。柏拉图说,理念是客观之物,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真正的知识,也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即真理。

10、所以很多人认为,翻译为“理念”好像不对,近来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把它改一下,不是什么“理念论”,而是“相论”。但是,它的含义当然远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形相或者形状的意思,已经引申了,引申为用理性的眼睛去看,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去看。这样看到的“相”就不是一种外部的形相了,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翻译为“理念”,我觉得这个翻译还是勉强可以的,虽然这个翻译不能体现出它的词源,但是并不会误解柏拉图的意思。

11、所谓的“理式”意思是不依存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那么理式的美也是抽象的,它被称作是“凝神观照”,“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果说这样凭空产生在人心中抽象的美是第三张床艺术的美的来源,是不正确的,美的感受必须有依照的对象,但,美的感受的确是抽象的,并可以无限扩大,“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12、表象和真理的论证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例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猫”字来指代。无论个体猫是生是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字包含着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学部分没有关联。

13、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14、为什么说他吸收了前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因为之前的哲学家已经在探索这个问题了。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这些都是对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的概括,柏拉图吸收了之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走的是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提出了伟大的理念论。

15、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系统化的人,柏拉图的思想成为中古时代欧洲基督教神学以及近代形形色色的唯心论、经验论及英雄史观的重要源泉。 柏拉图的哲学在影响了西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

16、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是存在着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理念,也都是因为它们的理念而得以存在。但是它们在等级上是不同的,最高等级的就是善的理念;其次就是精神的事物,精神的事物就是像美德、正义、勇敢、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在善之下的;再其次就是那些普遍的种,就是范畴,比如存在与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质和量等等;再其次是数学的理念,比如圆、三角形、直线、1和2等等;再往后就是感性事物的理念,比如人和马,我们刚才讲的马的理念、还有石头等等,以及人工制品;最低级的就是排泄物、泥、头发这些东西了,也有它们的理念。

17、像苏格拉底那样,柏拉图认为具有良好目的的政治都是为受治理者带来福利的,这才是优良的政体。但是如果不能实行,根据法律来确定的、尊重德性原则的共和制度也是好的。由此他认为由爱智慧者来主导的政体是最好的,这可以通过让爱智慧者被推举为治理者或者通过培养一位崇尚哲学的治理者成为爱智慧者而实现。因此,当爱智慧者被一致推举承担治理责任并且应对那个社会的政治极度恶化时,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应当肩负起责任。

1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19、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20、所谓的意境和思想都是抽象的概念,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有别于创作者的原意,这种不相同的想法,来源于人们本身的思维差异。

21、  柏拉图在这一方面做了很深的研究,一方面是借助于当时在希腊地区流行的奥尔弗斯教,这种宗教从东方吸收了一种灵魂转世的学说。一讲起灵魂转世或者轮回,就会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佛教。其实在当时的中东、埃及和希腊地区都有着这样一种灵魂转世的观念。柏拉图吸收了这种灵魂转世说,然后建立起了一种带有宗教色彩,也带有一定心理学色彩的先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这就是他的回忆说。

22、通过初选的人再接受十年的教育和训练,进行第二次筛选,被淘汰的人成为国家的军官、行政工作人员。

23、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

24、苏格拉底始终关注伦理,整个世界怎么样构成起来,他讲得不多。但是苏格拉底表现出一种倾向,就是要通过这个世界变动不居的万事万物来寻求定义,而得到一些永恒的、不变的逻各斯。这个逻各斯至少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是与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不同的一个“一”。他所寻求到的这个定义,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多”,美德有各种各样的美德,但是美德本身只有一个,只有同一个,各种各样的美德都是因为这同一个美德才成为美德。他已经看出了这样一个区别,就是“多”和“一”的区别,而且把这个“一”看作是人的反思、人的认识所真正要寻求的另外一种认识对象。

25、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也被流放,他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约40岁时,柏拉图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Akademy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亚里士多德是其中最有名的学生。

26、那么,一切定义都不是指称的个别事物,而是指称这些事物的理念,指称这些事物的“相”(Eidos)。个别事物是易变的,不断在变化的,只有个别事物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尽管它们看不见,但是却能被努斯思考到、思想到,它们是唯一的真理。所以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一致的。我们要知道美是什么、善是什么、大是什么,只举出一些美的事物、善的事物、大的事物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这些事物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场合下,与不同的事物相比较,它们就可能是丑的、不善的,或者是小的。

27、关于人们如何认识存在的真理,柏拉图提出一个比较另类却有启发性的看法:回忆说。

28、理性的迷狂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状态,一种非理性的状态。理性到达它的顶点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一种迷狂之境。柏拉图有好几种迷狂,有宗教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诗的迷狂和理性的迷狂,层次最高的是理性的迷狂,因为这种非理性恰好是经过理性的不断上升、提升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理念的世界不是人能够上得去的,只有当人死后,他的灵魂才有可能回到家园。所以说理念世界是灵魂和神所居住的地方,是纯粹灵魂的世界。迷狂状态是处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临界点上。

29、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思想观主要展现为六个方面:洞穴比喻,公民思想,理念论,灵魂论,回忆论,正义观念。就如柏拉图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30、本次讲座充分围绕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伟大哲人的具体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以丰富的哲学观点与例证来对二人的思想进行探析,令人感觉回味不尽。

31、柏拉图的著作,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2、在东西方哲学史上,除了把哲学视为一种获取真理的方法外,古希腊还曾出现一种非常奇特的哲学理念,即柏拉图的净化灵魂说。

33、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背后都有这么一个理念的模型。梨有梨的模型,苹果有苹果的模型,狗有狗的模型,猫有猫的模型。但这个模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一个实体存在的事物,更不是一个可以放进博物馆让众人去欣赏的标本,而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一个理念实体。

34、第在理念和事物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念是惟一真实的存在,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是理念的产儿。人们日常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是易变的、相对的、不真实的,而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实,进而根据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35、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36、柏拉图在《律法》(The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37、接着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逐一讨论。首先是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廖先生用“苏格拉底为什么选择接受雅典人的死刑判决?”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出讨论,通过苏格拉底的理由来折射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拉尔修认为苏格拉底忠于民主,因为他在寡头制与民主制两者之间更反对寡头制,但他其实更倾向于贵族制,主张政治是一门“技艺”,要达到令公民心灵改善的目的。其次,他认为在一个城邦中生活,就表明一个人默契地承诺或同意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样一种约束,享受城邦所提供的公民待遇的同时承受一个公民必须承受的一切,包括法律的惩处:人们可以选择去异邦生活,但如果没有事先离开,就意味着要选择并接受由该城邦政体与法律产生的任何后果。他还认为,如果我们选择生活在一个不理想的政体之下而没有选择离开,也可以将罪名转移、陷害或者嫁祸,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而不去做不正当的事,即如果一种与我们有关的不正义不可逃避的要发生,接受一种不正义的对待就好于去施行一种不正义,因此苏格拉底面对死刑选择留下并接受。

38、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39、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只有在从事哲学思考的时候,才能彻底摆脱身体和欲望的干扰,进入一种圣洁、纯粹的状态。这种哲学认知的过程就是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的过程。此时此刻,哲学家的灵魂直接和理念世界相遇,看到真理。

40、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41、在他在外面走来走去的时候,他发现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来自于天上的光线,也就是太阳光。但是他还不能够看太阳,太阳光太强烈了,他于是只能从水池的倒映里面看太阳。等到他适应了光线之后,他终于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于是发现所有的这些光线都是来自于天上的那轮太阳。看太阳不能持久,只能是一瞬间,但是,即便只是这一瞬间,也给了他足够的领悟。

42、什么是正义。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正义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

43、这两方面,一个是逻各斯充当一种生命的原则,努斯则作为一种生命的目的,这个目的以逻各斯作为手段来结合成一个巨大的物理系统。这样一来,就使得理念世界创造现实世界有了可能。理念世界本来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晚期柏拉图那里,他试图把现实世界拯救出来。现实世界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就是由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是由造物主产生出来的,通过贯彻一种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的手段,创造了现实的宇宙。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向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过渡了。

44、柏拉图非常崇拜哲学家,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掌握真理,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比如在那篇著名的《理想国》中,他把哲学家视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整个理想国的设计和运转,都来自于哲学家的理性和智慧。

45、22个西方哲学家的墓志铭: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

46、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学习只是将原本埋藏在灵魂深层的理想发掘出来,这种发掘的过程也经常是由哲学家所引导。柏拉图相信每个灵魂在出生时都带有“至善的形式”以及对所有事物的完美知识,因此当他们学习时只是将这些知识“回想起来”。

47、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

48、  自从爱利亚派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就努力地要区分感性的领域和理性的领域、意见的领域和真理的领域,在认识论方面,他们要做这样一个工作。有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比如感性和意见;有的知识是可靠的,比如理性和真理。但是,这种认识论上的区分,还是针对同一个世界,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宇宙,我们所面临的这个现实世界。你可以从感性方面去把握它,也可以从理性方面去把握它;从感性方面得出的是意见,从理性方面得出的是真理。但是,这一切总还是针对的同一个世界。

49、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50、  中国的道的思想是自身变易的,表现为一切事物的阴阳相对性质和阴与阳的超越互生上,从克莱因瓶的形象可以看到以阳入阴和阴中生阳的流变过程,从每一个局部看,阴阳是明显对立的,但从全体看,则没有阴阳的分别,而是合一的统一。所以中国思想的理念不是固化的美的形式,而是形式流变的自身,形式流变的的固化就是它的死亡,它是流变的美自身,因此太极图也不是美的形式,虽然从图形上看它也是美的,它蕴含的是变化的美,流动的美,是思想的美,因此也就是美的自身,在这个意义上美与善是自身的同一。中国的文化精神充满了自身的和谐统人与天是世间最综合的阴阳事物,“天人合一”正是这样一种世间所有事物在自身的变易中超越统一的理念。阴阳之道不是绝对对立的,中国思想也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自身生生不息的超越统一。

51、中国儒家思想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像天命、人性等。儒家经典中,哲学意味较浓的是《周易》、《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的哲学意味稍淡一些。

52、第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凯劳斯,他的老师又承袭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然而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不满意;另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思想是毕达哥拉学派灵魂不朽的观点以及对思想的关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与把握真实的真理道路论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作用很大;他还对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师进行助产活动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53、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54、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老师关于德性是政体的优良原则的思想,其师兄欧几里得继承的苏格拉底善是“一”的观点对他也有一定影响。他还吸纳了众多学派的观点,包括赫拉克利特及其后学关于可感事物的观点,即事物是无确定性的、流动的;巴门尼德及其后学关于真理道路的观点;毕达哥拉及其后学菲洛劳斯关于可知事物的观点。另外,还有数学与宗教也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55、只有阿那克萨哥拉把努斯从这个世界完全分割开来,把它提到了整个世界之外,但是努斯本身并不自成一个世界,它只是现存世界的一个动力。苏格拉底使这种动力成为这个世界中每个事物超出自身、往高处追求的一种力量,但是苏格拉底也没有使这种力量超出世界之外,还是着眼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它的伦理生活应该怎么看。而且他还忽视了对自然事物的深入研究,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重视,他只重视伦理、道德,因此他的哲学被称为“伦理学的转向”。

56、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57、在书中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58、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与苏格拉底式爱情是同义词。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 

59、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

60、柏拉图的思想极其丰富,在这里,选择一个核心来谈,即柏拉图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