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55句法家思想的创始人精选文案

admin 2023-10-17 16:14:32 59 阅读

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1、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战国时期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苏秦主张合纵,说山东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

3、“士农工商”在后来的2000年历史长河,成为中国人的阶层等级,后来居然把商人列为最低等级,所以中国的现代商业只能从李鸿章的招商局算起,区区100多年。而日本的金刚组,公元578年建立,至今1400多年。——这也是中国后世商业匮乏的原因。

4、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5、秦国往东发展,在实现它统一六国的梦想时候,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这两个人是师出同门,他们的老师是荀子。(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6、鼓励耕战、编户齐民、强推刑法、以法对民。以势和术来控制臣下,法后王夺取天下。

7、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哲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8、蒙文通:“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黄老之学是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并在战国田齐时期和汉初文景时代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9、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10、圣明的君主做事论功,一定要凭借聪明才智;确定奖赏和分配财物,一定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统一法规;施行德政要做到恰到好处,一定要符合礼仪规范。所以君主的欲望不能错过时机,爱好不能违犯法制,尊贵贤人不能超过亲族辈分,赏赐俸禄不能超过官职爵位。士人不得兼任其它官职,工匠不得兼做其它事务,根据才能的大小分配合适的工作;根据工作中的贡献赏给相应的报酬。如果能做到这样,君主和官吏就不会滥用赏赐,臣下和百姓就不会贪收财物。

11、   法家创始人韩非子为儒家荀子的学生,法家思想的起源与其老师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密不可分,对于人性问题的讨论,儒家的两大家孟子和荀子将其比作水与火。(法家思想的创始人)。

12、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3、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14、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15、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16、李悝主持的魏国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他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外,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经济和农业中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政治上,他主张废除贵族的世袭制,唯才是举,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使得魏国一度人才济济。经济和农业上他主张统一分配耕地给农民,并“取有余以补不足”,在丰年平价收购粮食,灾年再平价卖出,统一调配农民生产的粮食,鼓励和重视发展农业。在春秋战国那个特定的年代,农业强则人丁旺,人丁旺则国力强,魏国鼎盛时期足足有几十万大军,他们在中原横冲直撞,四面出击,成就了魏国百年霸业。

17、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18、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19、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20、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21、李悝留给后人的著作有《法经》和《李子》,其中《李子》是李悝在法家学术方面留下的理论,而《法经》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典,它由李悝根据各国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总结,归纳修订而成。《法经》总共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最终形成了魏国沿用百年的法典,后来该法典被商鞅带入秦国,被秦国人改良成了著名的“秦律”,而“秦律”又是后世法律的重要模板,由此可见李悝主持修订的《法经》在我国法律界的重要地位!

22、管仲、子产、商鞅等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韩非子》等。

23、姬侨(?—公元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

24、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事实上,后世的统治者,哀秦之后,深深明白法家统治思想的利弊。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仁孝治国”,就是统治者给法家的内核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25、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26、墨家 创始人——墨翟; 主张——以兼爱位核心的伦理思想,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代表人物——墨子!

27、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

28、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29、商业的势,不是钱多、不是胆大,要从6方面起势:

30、要了解李悝,那得先从法家思想说起,法家主张以法、术、势来治理国家,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国君驾驭群臣的手段,势指的是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权势。李悝创立法家以后,法家思想迅速在各国得到发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大批法家代表人物,他们虽然同为法家,但是却又各有侧重,比如说商鞅偏重“法”,申不害偏重“术”,慎到偏重“势”,而且都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法家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发展最为广泛的思想之一。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于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紧密结合,创立了著名的法家学说,为秦始皇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致于后世都以为法家创始人是韩非子,而实际上其真正的始祖应该是李悝!

31、华民族的文化代代传承,留下了无数人类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和经典佳作,通过跟经典的亲密接触,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形式的时候,你才能知道经典到底在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即使在当今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时代,通过与几千年前的经典对话也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和思考。

32、战国末期,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

33、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34、这么一来,原来周礼中所规定的种种规矩,都在眼前崩塌了。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好恶,就开始发动战争,吞并邻国,这就叫礼崩乐坏。

35、法家思想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赏善罚恶”,主张"人生而好利恶害”,简单说好利赚钱是本性。后法家思想逐渐演化为三大学派:法、术、势。后世韩非子集法家大成,学贯古今、才比先贤,于是,被毒死——这哥们儿真喜剧,不禁让人想起庄子的“无用之用”!

36、法家不这么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只有把人可能做坏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漏洞都堵死,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法家追求的是人人不做坏事。那儒法两家的主张究竟谁是谁非?

37、核心思想:“礼”和“仁”,呼吁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等级名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以德治国”;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38、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39、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我们都是作为礼乐文化的来源来学习的。但是事实上,《尚书》里除了告诉我们,崇礼尚德,民为邦本的这样一个德治的思想之外,它其实还包含了一套非常完整系统的刑法制度。

40、运营上要体验为王,用各种精神的愉悦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41、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

42、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虽说他也是贵族家的后代,但是人生过得可以说是非常不顺畅。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被齐桓公很是尊敬,他也值得这份尊敬,在他做宰相这段时间管仲不放过全国的任何一个方面大力实施改革,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付出就会有回报,那时候的齐国可以说是相当的强。出去管仲的才能,他和鲍叔牙的友谊也很让人羡慕,直到今天“管鲍之交”这个词还在歌颂他们之间流水觅知音的感情。

43、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4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45、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46、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47、商业的术,就是KPI。现代企业动辄KPI,条条框框,全是标准。且不说能不能见实效,总之不能没有。比如招商工作的绩效考核,业绩是第客户储备也必须有,客户档案信息更要面面俱到,必须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品牌信息、经营状况、培训状况、经营理念、合作意愿、长期规划等等,只有这样充分了解商户,招商工作才会提高实效。——全免租,商户一定不来。

48、主要观点: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争(非攻)。重自然规律(天志)。

49、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50、但百姓非蝼蚁。正常情况下,智力正常的百姓绝对不会主动愿意去做那“理想的国民”。在《韩非子.说疑》篇里,韩非子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愚民方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禁言好理解,就是百姓不可以随便说话;禁事就是不许外出游学经商,出门要有官府介绍信。对于禁心,韩非的解释是“远仁义,去智能”,具体说来就是一手控制宣传资讯,一手灌输错误逻辑,二者结合可以做到无往而不胜。

51、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是伏羲、黄帝、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刘伯温、王通等等。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52、 可是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评价是有点儿矛盾的。比如说一百多年后孔子和他弟子讨论到管仲这个人和齐桓公这个人,他自己的观点有点不一样,一方面说,管仲这个人格局、器局太小,不知礼。当时的国君在这个自己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影背门,他那也盖了一个影背门;国君招待其他君主有一个喝酒的反坫,他自己也弄了一个反坫。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当时的礼仪制度,这被认为是一种僭越,是不知礼的行为。

53、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54、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