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网名

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文案 > 当前文章

经典文案

60句国学经典手抄报一等奖精选文案

admin 2023-10-19 13:25:21 59 阅读

国学经典手抄报一等奖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2、学校原本要求各班提交1份手抄报参加比赛,然而绝大多数班级都提交了2份以上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5)班提交了7份作品,六(1)班提交了5份作品,且质量上乘。由此可见,各位国学经典老师对本次比赛高度重视,各班同学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高涨。通过国学、书法、美术老师的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作品16份,二等奖作品18份,三等奖作品12份。

3、四(7)班:黄熙雯、刘家淇、陈可颖、汤雯淇、贺军迪

4、最终得分采取百分制(网络投票占50%,线下打分占50%)

5、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名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国学经典手抄报一等奖)。

6、五(3)班:温瀚翔、侯静茹、李璐彤、罗佳欣

7、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8、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9、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No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3、答案不言而喻,做手抄报应该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一项作业。

14、一心向d,二目敬仰,三生不忘,四海解放,五洲威望,六合心畅,七彩辉煌,八方兴旺,九州富强,十足小康。

15、四(4)班:林嵩葳、黄雅宸、陈奕霖、刘子锐、杨镇鸿、刘思妤

16、1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17、有《增广贤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18、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9、四大经典玩具: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

20、    为弘扬国学经典,锻炼孩子们的语文积累和审美能力,学校语文组举行了以“传承经典弘扬国学”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21、“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三字经》中两则多么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当我读到这两句时不禁感慨万千,在现在的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条件优越,不愁吃穿,整天就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很多的孩子都成了荧屏儿童。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奋发学习的决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22、同学们在制作手抄报过程中,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资料及小故事,在精心办报过程中同学们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3、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24、三(2)班:姚舜、邵海伦、刘咏钰、黄忠辉、张原翊

25、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警世通言》

26、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8、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0、No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1、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

32、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33、  此次手抄报大赛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之让同学们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更加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3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36、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司马光《资治通鉴》

37、Handcopiednewspaperpapers

38、No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9、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司马光《资治通鉴》

40、此外,《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不少职官记载,但没有任何一国的官制与《周礼》相同。尽管从西周到西汉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找到若干与《周礼》相同的官名,但谁也无法指认出与《周礼》职官体系一致的王朝或者诸侯国。另外还有《礼记》《仪礼》《孟子》等书也有许多关于官制的记载,但也都往往与《周礼》官制不同。故《四库提要》引孙楚之说:《周礼》所载,“建都之制不与《召诰》《洛诰》合,封国之制不与《武成》《孟子》合,设官之制不与《周官》合,九畿之制不与《禹贡》合”;且进一步指出:“《左传》所云‘礼经’皆不见于《周礼》”;“《仪礼·聘礼》宾行雍饩之物、禾米刍薪之数、笾豆簠簋之实、鉶壶鼎甕之列,与《掌客》之文不同;又《大射礼》天子诸侯侯数侯制,与《司射》之文不同;《礼记·杂记》记载子男执圭,与《典瑞》之文不同;《礼器》天子诸侯席数,与《司几筵》之文不同”;“如斯之类,与二《礼》多相矛盾”。(12)

41、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42、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4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4、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45、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11)

4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47、首先,根据手抄报的主题,搜寻相关资料,筛选、确定合适的内容,可以锻炼孩子的阅读理解以及鉴别能力。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讲或许是信手拈来的,对于孩子们来讲,却需要一个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知道,高中以后,特别是上了大学,主要靠的就是孩子自主学习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要陪伴孩子一生的。

48、六(1)班:谭蔚钊、陈婳、吴卓童、麻嘉宁、冯嘉雯

49、诗意润童心,国学伴成长。国学教育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给景范校园带来了清雅和融的尚古崇文之风。尺方小报,童心绘就,纯净空阔的幼小心灵,由经典奠基,植中华本根,描绘下中华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底色,也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50、六(3)班:骆恒常、骆栩淇、植文兴、黄学伦

51、四(3)班:戴林瀚、罗淇颢、杨思颖、彭硕仁、毕颖欣、黄俊瑜

5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贾谊《楚辞》

53、No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55、1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56、No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57、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5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9、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又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个杨超文的孩子,年龄不大,特别聪明,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于是我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家长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